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玉器入門知識大匯總 四 作者 : 玉璽迷 Mandy

玉器入門知識大匯總

玉戈
, 玉衣、玉塞和玉握 &玉蟬

轉自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13/16/6409564_126653321.shtml




















  
玉戈

  戈是商周流行的一種兵器,以玉爲戈始見於二裏頭文化,其後流行於商、周兩代。由於玉石本身質地堅脆,無法將玉戈用於實戰搏擊,且大量的玉戈無使用痕迹,可知商周時期的玉戈應是一種儀仗器。


  玉戈形制的演變可以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包括二裏頭文化期和早商二裏崗期。此期玉戈的特點爲尺寸普遍較大,一般在30釐米左右。最長者于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遺址,長達97釐米。戈援部(刃部)略呈弧度,直內(後端),多數無中脊僅有鈍脊。除部分在內上飾有簡單的弦紋外,一般無紋飾。第二個階段爲殷墟時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變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20釐米;殷墟後期長度在1 5釐米以內,小的僅45釐米。戈有直身、彎身兩種,皆有中脊或三脊。內上飾平行的粗陽紋,或者在內及援上陰刻獸面紋和變形雲紋。部分戈內直接雕成鳥頭狀。傳世品中亦常見以玉爲援,用銅鑄成鳥頭狀內嵌接而成的銅內玉戈。


  西周玉戈形制與商晚期相似,普遍不飾紋飾,製作不及商代精細。西周以後玉戈趨於消亡,春秋戰國時零星可見的玉戈,仍保留了周代的特點。春秋玉戈鋒作三角形,援身上刃微外弧,下刃稍直,刃頗鋒利,中部起脊,內之尾端作斜角狀,援、內間中部穿一孔。漢代玉戈有所變制,一種援呈尖首長方形,上飾多組紋飾,援前端爲對稱盤繞的雙龍紋,中間是穀紋,後端作幾何紋和龍鳳紋,背面平素,內窄,長方形,上穿兩孔。另一種玉戈援呈弧形,鋒端如橄欖尖,兩側有刃,中脊爲窄條,並有橫凸的胡部(即戈刃曲而下垂的部分),上皆飾勾連雲紋,內呈長方形,亦飾勾連雲紋,胡部與內部分別鏤3個和1個長方形的小孔洞。漢後玉戈不常出現了。


  

玉戈

   
商早期
   
31.8釐米
   
估 價:RMB 96000144000
   
成交價:RMB 118592

   
此玉戈線條流暢,質地瑩潤,爲玉中之上品




   
青玉矛銅骰

商晚期

   
通長21釐米
   
淡綠色玉矛,中間有脊線,尖鋒。作銅質蛇頭銜矛形,蛇頭蛇身均由綠松石碎塊鑲嵌而成,蛇鱗紋隱約可見。工藝精湛,設計奇巧。


   玉衣、玉塞和玉握
  喪葬之禮在中國起源很早,早在舊石器時代山頂洞文化中,就發現有許多散佈在屍骸附近的石珠、獸牙等。因古人認爲,以玉斂葬,可保護屍身不腐,使復活再生成爲可能,因此到了漢代,葬玉極爲普遍,並已漸漸演變爲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竅塞、玉含等葬玉的完善形式。


  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穿于死者身外的葬服,由數千片小玉片相互穿聯而成。根據編綴線縷質地的不同,可分爲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絲縷玉衣等。古代上層貴族按照各自地位的不同,分別享用不同的玉衣。玉衣的雛形爲西周時的玉面罩,由印堂、眉毛、眼、耳、鼻、嘴。腮、下頦、髭須等13片組成,各琢成其形。有的還上刻紋飾,均有小孔,覆于死者臉面上。


  玉塞即填塞或遮蓋死者身上九竅孔的器物。雙眼塞,也稱眼蓋,多作橢圓形或杏葉形;雙耳塞、雙鼻孔塞和肛門塞,則作圓柱形,一頭大另一頭稍小,耳塞還有做成八棱形柱式樣的;由於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所以還有一種含在死者口中的“殆”,其造型爲玉蟬、玉珠、玉管、玉片等;最後還有生殖器塞,它有的是用玉琮改制的小盒,有的是呈圭形的玉器。


  玉握爲死者手中握著的器物,古人認爲死時不能空手而去,要握著財富及權力。新石器時期是以獸牙握在手中;商周時期,死者手中多握數枚貝幣,因爲古人認爲貝是財富的象徵。到了漢代,則在長條圓柱上加琢簡單線條,也就是漢代最常用的“漢八刀”雕法,雕成一隻玉豬。因爲豬是財富的象徵,因此成爲漢代最流行的玉握。玉豬造型多樣化,也有的較爲寫實,生動可愛。另外還有璜形玉器作爲玉握的。



   
青玉面罩
   
西周
   
最大直徑10.7釐米
   
青綠色玉質,面罩由13塊各形玉片組成,它們分別代表人面的前額、眉、眼、耳、鼻、腮、嘴和鬍鬚,合成五官七竅。形象寫實如生,此玉面罩是迄今所見最早一例。



   
金縷玉衣

西漢

   
1.88釐米
   
頭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5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構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離的。前片製成胸部寬廣、腹部鼓起的體形,後片的下端作出人體臀部的形狀。褲由左、右褲筒組成,也是各自分開的。手部做成握拳狀,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狀。前胞和後背共置玉璧18塊,並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五衣的頭部,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玲,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門塞,這些都是用玉製成的.整套玉衣形體肥大,披金挂玉,共用玉片2498片,由1100克的金絲聯綴而成。


  

   
玉豬
   
西漢
   5
×13.5釐米
   
集圓雕、陰刻,淺浮雕與一體。此對玉豬形體肥碩,作奔跑狀。形態逼真。憨態可掬。



   
玉豬
   

   11
×2.5釐米
   
此件玉豬,玉質青白呈半透明,採用“漢八刀’琢法,寥寥數刀,即形神兼備。




   
玉豬
   

   10.7
×2.5釐米
   
俯伏玉豬一對,造型樸拙,細部以簡潔有力的“漢八刀”雕成,底部光素無飾。
  
  
附:玉衣的演化
  
   
受科學發展水平和認識能力的限制,玉能使人永生的觀念在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受到的重視程度不同,再加上封建帝王的影響,這種認爲玉石可以保存屍身,使之不朽的觀點在各個時期流傳的範圍也不相同。根據文物考證,斂葬用玉最早始于商周時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演化爲綴玉面幕和綴玉衣服。漢朝初期使用的斂服玉匣就是源於綴玉面幕和綴玉衣服。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爲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漢代皇帝和貴族,死時穿“玉衣”(又稱“玉匣”)入葬。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絲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爲“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由於金縷玉衣象徵著帝王貴族的身份,有非常嚴格的製作工藝要求,漢代的統治者還設立了專門從事玉衣製作的“東園”。這裏的工匠對大量的玉片進行選科、鑽孔、抛光等10多道工序的加工,並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位設計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狀。製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於當時100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用金縷玉衣作葬服不僅沒有實現王侯貴族們保持屍骨不壞的心願,反而招來毀屍的厄運,許多漢王帝陵往往因此而被多次盜掘。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珠襦玉匣之謎
  
   
東周時,周王室的權力被削弱,諸侯各國與之分庭抗禮,左右天下。以往等級森嚴的禮制被打破,表現在喪葬制度上,便是厚葬的興起。商同時期重視屍體的長期保存,認爲人死後,升天之時需要形有其身。以玉護身能使屍體爲之不朽,成爲一種流行的說法。最初喪葬用玉比較簡單,而後,諸侯各國相互爭奪,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出現了含珠鱗玉之舉。《墨子·節喪》抨擊“諸侯死者虛車府,然後金玉珠璣比手身”,說明使用珠玉葬服的情況已相當普遍了,以珠襦玉匣最爲高貴。長期以來,由於一直沒有見到實物,大家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珠襦玉匣形式不很清楚。1995年,蘇州真山9號墩吳王墓大量玉器,經蘇州博物館考古人員的整理、拼綴,除了發現玉面罩外,還首次揭開了春秋時期王侯貴族的珠襦玉匣葬服樣式。蘇州真山吳王墓的珠襦玉匣,腰以上用珠,以珠爲襦;腰以下用玉,以玉爲匣,腰系玉片連綴的腰帶。由於時玉片散亂,下衣玉匣是否至足,已無法得知。不過,這件首次發現的春秋時期的葬服,向人們展示了珠襦玉匣的喪葬形式。



   
玉蟬
  
   
蟬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己出現,商代至戰國墓葬中常有,此時的玉蟬大多是懸挂佩戴用的裝飾品。玉蟬作葬玉中的口含,最早見於考古發掘的河南洛陽中州路816號西周早期墓,其後未見流行,直至漢代才發展成爲普遍的習俗並一直持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


  商周玉蟬用於日常佩戴,形制古樸,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質地欠佳,多爲半石質。蟬頭眼大,身翼窄小成細長倒梯形;頭部中央有孔,用來穿繩。蟬身用簡單的陰線刻劃象徵身體部位。漢代玉蟬除少數尺寸略大,頭上有穿孔的屬佩飾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兩漢玉蟬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質地很好。蟬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簡明概括,頭翼腹用粗陰線刻劃,寥寥數刀即成。蟬背部雙翼左右對稱,如肺葉狀。漢代玉蟬造型規整,變化較少。南北朝時,玉蟬仍沿漢制,此時由於戰亂影響,玉料來源困難,玉蟬多數用滑石刻成,細部寫實味道加重,同漢代相比顯得更爲逼真。東晉以後幾乎見不到玉蟬了,宋代仿古風氣盛行,當然玉蟬也不例外。宋代以後的蟬多作爲佩飾。明代玉蟬有薄片狀和圓雕兩種,多用粉皮青玉製作。明代玉蟬的紋飾線條雕工又粗又深,雙翅雕得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脈紋,還有無數的小圓點,好似透明的一般;蟬腿有許多細小的腿毛,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陰線刻得很密。在蟬的反面採用單撤刀法,使兩翅與腹部分開,兩翼張開,腹部凸起,增加立體感。腹部的皮紋從頸部開始,而前幾個時代玉蟬的皮紋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清代玉蟬也有圓身蟬和片狀蟬。清代玉蟬是寫真手法與仿古紋飾同用,用料講究,紋飾分佈稀疏明朗,線條多用陽紋線來雕刻,這是清代的特徵。清代後期開始造假,民國時更爲盛行。

         

   
白玉蟬
   

   
7.6釐米
   
蟬作扁平狀,以簡練挺勁的“漢八刀”勾勒出高額、突眼、寬頸、翅翼等,形象寫實。這種玉蟬盛行於西漢晚期至東漢,多用作斂葬中含玉,放置于
死者口中,取其清高絕俗、復活再生的意義。





   
玉蟬
   

   
9.3釐米
   
估 價:RMB 3000050000
   
玉表皮帶沁,沁色斑駁自然,圓眼長翼,雕琢有力,器形美觀。頂有穿孔,可以配挂。

          


黃玉蟬

   

   
5.5釐米
   
估 價:RMB 10000
   
玉質呈黃色,按照漢代的風格來做,陰刻線深而粗,邊緣稍稍磨一點,看起來邊薄,實際只是稍有一點薄,宋代玉蟬與漢代的區別於此。



   
白玉蟬
   

   
6.5釐米
   
估 價:RMB 20000
   
白玉質地,紋飾雕工流暢有力,尤其蟬衣雕刻得細膩逼真。整體造型生動,立體感強。





   
白玉蟬


   5
×2釐米
   
估 價:RMB 4000
   
此件玉蟬,依玉材的形質而做,通體帶沁,尾部顔色加深,紐形雙眼圓鼓凸於頂端,兩側頂部有對穿斜鑽孔。構思巧妙奇特,生動傳神。




   
白玉蟬


   7
×0.5釐米
   
估 價:RMB 6000
   
玉質細膩潤潔,似有“漢八刀”的遺風,但已沒有了翅翼底部的挺勁和翼端的尖銳,線條的深淺和彎度生硬。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