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玉器入門知識大匯總 三 作者 : 玉璽迷 Mandy

玉器入門知識大匯總
玉璜,玉琥, 玉鏟、玉斧和玉鉞,玉刀

轉自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13/16/6409564_126653321.shtml

 


   
玉璜
  璜是一種弧形片狀玉器。《說文》稱:“半璧爲璜。”實際上古代的玉璜不僅限於規整的半璧(半圓)形。璜在“六器”中被作爲禮器,《周禮·春官·大宗伯》載:“以玄璜禮北方。”但在考古發掘中,多發現於人的胸腹部,挂系一種佩飾,並往往是組玉佩飾中的佩件。資料表明,各個時代的玉璜除具有圓弧形的特徵外,其形制的變化非常大,只有少數是規整的半璧形。


  璜是我國最古老的玉器形制之一,早在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早期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了玉璜。新石器中期長江流域良諸文化開始普遍製造和使用至璜,這一對期五璜被人們用作佩於胸前的裝飾品,形狀多不規則,變化較多。


  商、西周時期,玉璜仍普遍地使用。從現今考古發掘的實際情況看,此時絕大多數的玉璜,仍是作爲典型的裝飾品使用,關於璜的禮器用途,還有待於今後的研究。


  春秋戰國時佩玉盛行,玉璜作爲成組佩玉的組成部分大量出現,其形式和紋飾極爲豐富,並出現了許多異形璜。漢以後,玉璜作衰退勢。所見南朝和北齊的玉璜均作弧形素面狀,兩端靠外周處鑽孔,有的在內外周緣還包鑲金邊,與早先稍微有異。


  南北朝時,官服需懸挂玉,玉璜重新出現,此時玉璜已演變爲梳背形或菱形,形狀異於前代。這一時期佩玉在社會中流行的範圍很小,因而玉璜的數量極少。


  唐代貴族婦女喜佩戴成組佩玉,佩玉的主體是雲頭狀玉璜。同南北朝時相同,玉璜在當時頗爲罕見。  宋至明清僞古玉中多有小型玉璜,其目的不外於供玩賞和收藏,而日常生活中人們所佩帶的已演變成
玉鎖、玉牌等新的形式。




   


   
黃玉夔龍璜

西周

   
10.5釐米
   
估 價:RMB 100000-150000
   
曲度較大,呈半瑗形。以雙陰線刻劃雙龍雙鳳,線條流暢婉轉,兩瑞各穿一孔。



  


   
白玉臥蠶紋龍首璜
   
春秋
   9.2
×0.4釐米
   
估 價:RMB 30000
   
白玉質,虹形狀,兩端作簡化雙龍首形,中間呈扇形,上下出廓。通體琢起的蟠虺紋,地飾陰線紋。龍口及頂端各穿一孔,便於穿系。


       

   
龍首紋玉璜
   
戰國
   
17.3釐米
   
陰刻兼淺浮雕雙龍首紋,身飾勾連雲紋,下端鏤雕雙鳳。刀鋒犀利,棱角分明,是戰國典型玉雕精品。


         


白玉谷紋龍首璜



   
16.8釐米
   
估 價:RMB 60000-80000
   
成交價:RMB 93500

   
曲度小,體長。兩端以陰線刻劃龍首,橢圓眼,身飾穀紋,上端中間一孔。此璜尚留有戰國遺風。


   


白玉穀紋璜

   

   13.5
×0.5釐米
   
估 價:RMB 15000
   
成交價:RMB 16500

   
通體淺浮雕排列有序的穀紋,邊緣琢脊齒紋,兩端各穿一孔。雕工風格質樸精致。


  


   
舊玉雙螭璜


   
12釐米
   
估 價:RMB 2800035000
   
成交價:RMB 71500

   
以陰刻兼鏤雕技法琢鹹。佈局對稱協調,給人以均衡之美。
  附:穀紋
  圓圓的乳釘如穀粒,彎彎的曲線似穀芽,故稱爲穀紋。谷紋始於春秋時期,以後常出現在玉璧、劍飾及龍形佩上,整齊規律,排列有序。
  
  玉璜的故事

  “六器”中,璜禮祭北方。北方聲秋,主冬閉藏。古人禮璜,有秋收冬藏的意思。今發現的玉璜,于長江下游的河姆渡遺址 。和崧澤遺址。玉璜的形制《周禮》中稱“半璧爲璜:’。璜的用途,有一種猜想:璜是早期的火鐮,取火用的,古人出於對火的崇拜,立爲禮器。傳統的說法:原始漁獵時代,古人喜愛摹仿自然,璜的造型是摹仿魚。考古學家發現同時期的彩陶上,繪有大量抽象和具象的魚紋。玉和彩陶同時發育,二者相互參鑒,非常可能。這一說法,後人曾借用到“姜太公釣魚”的故事中。當年姜太公于渭水;可畔垂釣。一天,釣了一條赤鯉,剖開魚腹發現有一個玉璜,上面刻著9個篆字:“姬受命呂佐之報于齊。”意思是,周文王受天之命請姜呂佐輔,功成後,封齊地報答太公。太公見此璜,心裏有底了,於是,整天舉個空竿,等待姓姬的周文正來。入戰國,禮崩樂壞,玉璜等禮器也漸成佩飾和隨葬品。



   
玉琥

  在考古發掘中的和傳世的虎形玉器,有圓雕、浮雕和平面線刻的虎紋,多作爲佩飾之用。玉琥位於6種瑞玉之末。據文獻記載,琥是以白虎的身份來禮西方;以虎符的身份來發兵。但從目前發掘情況來看,尚未見到琥的實物。


  商代婦好墓的圓雕和浮雕玉琥各4件,都有孔,稱爲虎形玉佩,屬於裝飾品類,並不作爲發兵或禱旱之用,也不是儀禮中使用的瑞玉。因此有人認爲,表面刻虎紋的玉器應依器命名,前加“虎紋”二字;對於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稱虎形玉佩,無孔的可稱爲玉琥。


  商代玉琥或作圓雕,或作薄片雕。昂首,圓眼或“臣”字眼;張口露齒,身飾雲紋或條形紋等;屈足,作行走狀,長尾後卷。西周玉琥爲扁平體,昂首,圓口,身細長,裝飾簡樸。春秋玉琥仍呈扁平片狀,俯首,或躬身,或直背,橢圓眼,上唇上卷,下唇內卷成孔,肢足前屈,作伏臥狀,長尾下垂,尾端上卷成孔。身以雙陰線飾龍首紋、雲紋等,周邊輪廓線飾繩紋。戰國玉琥基本承襲春秋玉琥造型,但雕工更加精湛。


  漢代玉琥多以一種紋飾圖案出現,裝飾於玉鋪首等四靈紋中。單獨的琥形佩其頭部則很像龍頭,輪廓線也飾以繩紋。金代的“秋山玉”中,琥的形象較多,一般作低首蹲伏或回首伏臥狀,圓眼細眉,簡潔生動,表現了北方少數民族善狩精射的勇猛之氣。


  元代玉琥作行走狀,俯首,單圈眼,身以雙陰線刻長短條斑紋。明清時期玉琥圓雕較多,細部刻畫一絲不苟,注重寫實,尤其對琥的神態特徵表現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以體現琥的威猛之美。


   
圓雕玉琥


   
玉料呈深綠色,局部有褐斑。器圓雕而爲,形作一方頭虎,張口露齒,雙耳豎起,“臣”字形目;背微凹,四肢前屈,尾下垂且尾尖上卷,身以雙勾線飾斑紋,呈爬行狀。此器爲迄今所見最早的玉作圓雕形琥之一,且寫實生動,器形長度較大,對玉琥産生發展史的研究和同期傳世玉琥的斷代等都有重要價值。

         

   
玉琥
   
西周
   6.5
×2.8×O.5釐米
   
青玉質,灰褐色。琥頭高昴,雙耳直立,張口露齒,呈咆哮奔撲狀;背微拱,尾回卷,前後肢前屈觸地,顯得矯健有力,十分兇猛傳神。耳中研磨成渦狀。




   
玉琥
   
春秋
   
陰刻兼淺浮雕一臥琥。圓眼,卷尾,尾飾“人字紋”。琥身紋飾錯落有致,曲線自然。



玉鏟、玉斧和玉鉞


  玉鏟最早見於新石器時期,山東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甘肅、青海一帶的齊家文化等都有。玉鏟的形制源於新石器時代的工具石斧,二者在外形上一致,但從考古的玉鏟觀察,一般均無使用痕迹,可以斷定它己從實用的工具中分離出來,成爲氏族社會祭祀或儀仗專用器物。


  這一時期各地所的玉鏟形制特點不一,考古學中一般把一端有刃的扁平長方形或梯形玉器定名爲玉鏟,有的鏟在端部有鑽孔。新石器時代的玉剷除山東龍山文化個別器物琢有早期獸面紋外,均是光素的。


  玉斧是一種扁平梯形器,上端有孔,可縛紮執柄,下端爲刃,如刃部寬大即叫鉞。史前時期,石斧曾被作爲一種實用的殺人武器,後以玉製成,便演化爲氏族酋長或部落聯盟首領執掌的王權象徵物。


  玉鉞自新石器晚期開始出現,目前所知新石器時代形態最完整的當數浙江良渚文化的玉鉞。整套玉鉞由冠飾、鉞身、端飾組成,鉞身扁平呈“風”字形,頂窄刃寬,刃部呈弧形,近頂端有一小圓形穿孔;鉞正背兩面刃部上角用浮雕琢出“神獸紋”圖形,下角琢淺浮雕神鳥。整個鉞身加工精致無使用痕迹,表明玉鉞在當時是一種儀仗器。


  商周時期,玉鉞仍然沿用,此時玉鉞形制較之新石器時代有了較大的變化。鉞形式仍呈“風”字形,但中央孔洞加大,使整個器物看起來如環狀,刃部亦由弧形變成折刃。商代玉鉞有的在刃兩側飾扉牙。此時玉鉞的用途也是儀仗用,周以後玉鉞不再使用。



       

   
玉鉞
   

   
11.3釐米
   
二裏頭文化遺物。鉞是一種兵器,然而玉鉞卻不能作爲武器,應是由鉞演化而來的一種典禮上的儀仗器。


   
玉斧
   
紅山文化
   17.5
×0.7釐米
   
估 價:RMB 250000
   
岫岩玉質,製作精致,通體磨光。玉斧呈碧綠色,有透明感,有沁痕,雙面弧刃。通體扁孚近似於長方形,斧頭刃處有缺,下端中間有直徑爲07釐米的對鑽小圓孔。





仿黃玉雲紋鏟

   
清乾隆
   11
×O.5釐米
   
估 價:RMB 15000
   
黃玉,刃端多黃褐色沁。長方形,弧刃,以細陰線刻勾雲紋及獸面紋,纖細流暢,頗有仿漢之韻昧




   
白玉螭龍紋鉞
   

   4.7
釐米
   
估 價:RMB 12000-15000
   
鉞的中腹前後皆爲素面,上下兩頭浮雕兩條螭龍,玉質潔自。


   
玉刀
  玉刀略呈扁平長方形,有孔,是由石刀發展而來。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發現,此後的夏商仍有生産,西周己消失,推測爲古代代表權威和地位的玉儀仗器。玉刀主要見於陝西神木石峁龍山文化遺址,從實物看,器爲雙面刃,磨制光滑,背部有25個穿孔,有的尾端中部亦有一孔,用於固定綁縛。天津藝術博物館收藏的龍山文化墨玉刀,通體漆黑光潔,刀體狹長,雙面刃,較鋒利;背部有三孔,單面鑽成,爲裝柄紮結之用。其形制、做工、玉質與陝西神木石峁龍山文化遺址所的墨玉刀相似。類似此種扁薄、單數穿孔造型的玉刀,在山西龍山文化的陶寺遺址和山東友山文化遺址中均有。夏代玉刀呈長條梯形,雙面刃,近背部有平行、等距的多個圓孔,器左右兩側有對稱的齒牙,有的器面上還琢橫、直或菱形陰刻線。商代出現一種帶有短柄的長條形玉刀,雙面刃,刀尖上翹,製作細緻。如商代婦好墓的龍紋刀,翹首直柄,刀背上雕出齒形凸棱,兩側飾龍紋;龍頭朝向柄部,龍身修長並飾有菱形紋和三角紋;刀身後端穿孔,便於與柄連縛。






骨柄玉石刀
紅山文化晚期
18.3釐米
估 價:RMB 3000040000

骨柄呈弧線狀,出現鈣化現象。刀形是彎背弧刃狀,嵌玉石刀片的骨柄槽由後柄部直通尖端,在槽內嵌入玉石片。刀刃由4片玉石葉片拼成,中間兩片爲長方形赭紅包玉髓石葉,兩端的邊刃呈圓弧的三角形,質地是白色瑪瑙。



七孔大玉刀

65釐米

二裏頭文化遺物。玉料呈墨綠色,局部有黃色沁。體扁平,呈肩窄刃寬的寬長梯形,兩側有對稱的凸齒,近肩處有等距且排成一直線酌7個圓穿。玉刀兩面飾紋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線陰紋組成網狀和幾何紋圖。此器保存完好,且有迄今所見最精美的飾紋,堪稱絕品。



龍紋大玉刀
商晚期

此玉刀凹背凸刃,器身狹長,短柄,雙面刃,刀尖上翹,背脊上雕鋸齒形扉棱,近背處兩面以陰線飾龍紋,刀身後端靠近柄處有一穿孔。



玉刀

戰國
25釐米
估 價:RMB 30000—40000

此玉刀呈長條弧形,單面凹刃,柄窄,柄端鏤空,線條流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