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我的小把件 作者 :玉璽迷

我的小把件


這一次, 我不用網上的圖片了, 我分享我自己的小把件。


玉龍片,身上還有沁色。漂亮嗎?


再來一件玉刀。價錢不高, 是不是也真想買下來?


另外一件, 美嗎?


如果你覺得上面3件不錯, 是古玉的話,不好意思了, 我告訴你, 你距離可以鑑識高古玉的能力還差得遠。
這3件都是我以前做冤大頭,買下來的仿品。收藏高古玉,并沒有捷徑,打眼和做冤大頭都是收藏路上必經的事。

只有通過長時間學習專業知識,不斷的對玉器進行盤玩、觀察、試驗、總結,才能提高自己的鑒定水平,鑒定起來就會得心應手,不會打眼


我用自己的收藏品來告訴大家, 我跟你們一樣, 都是普通人,收藏路上誰都經過打眼。打眼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能接受自己打了眼,把仿品看作真品,麻醉自己,然後繼續浪費金錢,把家人的關係弄得緊張。
這3件小把件都是我在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對比後,自己為自己的收藏品診斷出來的, 知道了結果, 也知道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更強了, 再也不會上重複的當, 不是更值得高興嗎?


要是不能接受昨日的錯誤, 不能有今天的進步。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不要光羨慕別人的收藏品, 只有長時間學習專業知識,才能進步

勾雲紋雖然是減地浮雕,但變形了。仿古者不懂古玉紋飾的形狀, 把它雕刻成心形及有尾巴。

不是真沁色, 是玉本身的糖色。



看左下角, 是沒有突出尾巴的。


放大圖 - 有尾巴的勾雲紋。


眼睛也有問題, 本來是出梢滴水形的眼睛, 變成現代人审美眼光的滴水狀。

滴水形眼睛的陰刻線轉彎得又深又流暢, 是電機所為, 不是古代工具可以做到的。
旋轉的砣只能走直線,因為是用直線來做圓,在轉彎的時候,只好一小下一小下的轉,每次的小轉彎,線和線連成了彎,外面就帶了一道一道的毛刺,所以,轉彎的地方就是叫毛雕。但上面的線轉彎得很流暢,并沒有一點毛雕。
中國玉器的製成, 要用比玉更堅硬的解玉砂,與水和成漿狀置在玉料上,再用工具帶動漿, 一點一滴地慢慢完成。古語 "玉不琢不成器",其原意即指古玉制法及其製成的艱難。



電機雕的平行陰線, 因為電機的速度快,而玉材堅硬,所以線上有崩裂的現象, 這也是現代加工痕迹。


人造金剛砂製成的砂輪砣頭,最高轉速可以達到每分鐘1萬轉。也正因爲這樣,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迹,如:轉速高出現幹磨現象,玉表就會起熱起毛,在鑽眼、開窗時因磨削量大,選用的砂輪粒度粗、磨削快,鑽孔或窗口側壁上,會見到起熱後拉毛的現象,玉表呈現一些環繞鑽孔或窗口的溝痕,平行毛刺。



如果你用手指頭在玉器上面磨搓幾下,覺得有一點「細細的粗」的感覺,這就是使用機器切割的,因為鋸刀在切割的時候,因為速度快會導致玉石的邊緣崩角起毛,所以你摸的感覺會有一點點粗糙;如果你摸起來感覺是滑滑潤潤的,這是因為以古法剁或磨,慢慢地成形,感覺會很滑潤,這樣的玉應該是古代人手治玉做出來的玉, 也是說一定是清末民初之前的玉。


地方玉料冒充和田玉,是生意貨。
眼睛是現代人审美眼光的滴水狀。


陰刻線轉彎得又流暢又深, 是電機所為, 也是同樣的問題。


電機開片, 整個刀形厚度很平均,沒有古代人手開片, 會有0.1-0.2cm的厚度差距。


卷雲紋應該是減地浮雕。
但這玉刀上卷雲紋只是陰刻線刻出圖案,沒有突出來的雲紋。陰刻線沒有高古玉若斷若無,大小不一, 深淺不一的感覺。 線條又深又流暢, 也有崩裂的現象, 是電機雕的。


高古玉的陰刻線,用的是砣刀,就是一旋轉的輪子,旋轉的輪子形成的痕迹,中間深,兩邊淺,就是所謂的入刀和出刀。上面的陰刻線也沒有入刀和出刀的痕迹。




出灰是針對出土玉器而言的,好比好久沒有洗澡的人泡澡,擴張了毛孔,皮膚表面和毛孔中的污漬慢慢溶解于水,所以表面有大水泡出現。



“出灰”是古玉的一種標誌,凡是出土的古玉,用熱水泡幾分鐘,並趁熱取出涼乾,在其雕玉處,有時是整個玉,特別是沁色重的地方會有一層白灰。

清人劉心瑤在《玉紀補》中特別強調:“凡系土斑盤化(受浸蝕之意)之玉,以滾水泡煮,其斑魚處必有白土泛出。”而新仿僞古玉就沒有這種現象。


前面2件已擦拭乾淨, 後面2件未經擦拭。
有‘吐灰’現象基本可確定其爲真古玉,但是老玉新工者不在此參考範圍內。現在出灰現象不能作爲老玉鑒定的唯一標準,只能作爲鑒定的其中一個方面。



  

仿古玉泡在熱水中, 它們身上并沒有出現水泡。(小心, 有些生意貨也有又小又密的氣泡,但一定不會有吐灰。)


泡熱水後, 把之前化學處理的痕迹露出來, 很費力也擦不掉。


沒有吐灰的現象。


沒有吐灰的現象。


一般來說,談及辨玉都是以造型、紋飾是什麽時代風格,鏤雕的線條是否剛勁有力,做工神韻是否到家……,這些方法本沒有錯,只是對於業餘愛好者卻難以掌握。

以上是舉例了比較明顯而又易明白的地方。

現在是e世代, 科技進步,辨玉都用上高科技了, 再寫這些古傳下來的古方, 可能會給先進的年青人笑話了。 顯微鏡下,新工舊工, 真假沁色, 一目了然。在光譜儀下, 什麼和田玉、青海玉、俄羅斯玉,阿富漢白玉,地方玉 …..也一清二楚了。


所以這是我最後一篇有關古玉辨偽的文章, 以後不寫此類文章了, 把時間放在研究藏品背后的文化資訊上, 為它們都配寫上blog文,光陰似箭,這才算是好好運用時間。


再加上高古玉之所以令人神住,是它需要真心真意喜歡它的人為它下了苦功, 才能走出迷陣, 和它親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