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淺談印章料品質辨識 作者 : 竹苑斋主人

印材(即印坯)是篆刻藝術最基本的憑藉材料。 宋元以前製印大多用質地較為堅硬的金、銀、銅、玉或水晶、犀角、象牙、竹、木等為材料。 及至元代,王冕始試以花乳石作印。 由於花乳石質地細膩溫潤,且容易受刀,一時間成為擅長書畫的文人治印的普遍用料。 到了明代,石質印材越來越被印人廣泛採用。 石章質地鬆脆柔糯,易於人刀,加上刀法不同會產生出比其他印材更為豐富的藝術效果,所以深受歷代篆刻家的青睞。 此後印壇即以石章作為刻印的主要材料,並一直延續至今。

  在歷代治印所選用的石材中,最常見的是青田石、壽山石和昌化石三大類,另外還有被引入印壇不久的內蒙石和東北石。 各類石章由於產地不同,其質地、性能和色澤也各不相同,各有特點。 一方名貴的石章,不但有其本身的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所以名貴印石的收藏也代不乏人。

  青田石產於浙江省青田縣,並因此得名。 青田石質細膩溫潤,極易受刀,且刀趣表現力豐富,為篆刻家最愛使用的印材之一。 青田石有青、黃、淡紅及青灰等色彩,其中以燈光凍、白果凍、松花凍較名貴,上品封門青最為著名。

  壽山石產於福建壽山。 由於出產坑口不同,各種壽山石的質地也不盡相同,有的在品性上甚至還有很大的差別。 壽山石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 就品質而論,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 壽山石品類繁多,常見的有白芙蓉凍、腦脂胭脂凍等。 向有“石中之王”雅號的田黃石是壽山石中的佼佼者,其表層透明色黃,肌裡透澈規則。 其中“黃金黃”、“桔皮黃”最為稀貴,“枇杷黃"、“桂花黃',與“熟粟黃',也為珍品。 對於田黃石歷來就有“黃金易得,田黃難求”之說。 普通的壽山石,不如青田石細糯,運刀有一種粗澀感。

  昌化石產於浙江昌化縣。 其石也有水坑與旱坑之分,水坑石質理勻恬粉潔,旱坑石則粗澀堅頑,且常與砂釘同生。 但無論水坑、旱坑,總的受刀感覺皆緊滯阻澀。 昌化石有紅、黃、灰等色,且往往交織在一起。 其中有一種猶如煮熟藕粉狀的“藕粉凍"(昌化凍)較為上乘,一種在石中凝有像雞血色狀的稱為“雞血石"。 “雞血石”中以其石底質地越佳,血色越多,越鮮,越活,越為珍貴。 一方石上如有黑白紅三種色塊組成,又被稱為“劉關張”(即劉備、關羽和張飛之喻)。 如一方石上佈滿雞血,則有“大紅袍”的美稱,最為罕見珍貴。

  內蒙石亦稱蒙古石或巴林石,是近年來新行於市肆的石種,因產於內蒙而得名。 此石最初被作為工藝美術品石雕石刻件的原材料,後被引進試用並由專家鑑定而作為印材。 蒙古石晶瑩潔亮,絢麗多彩。 石中佳品為一般質性的青田、壽山所不及,因而很受印人刻家的青睞。

  石質印材歷來具有兩種價值。 從實用方面說,它可以用來鐫刻印章,但同時,它本身又是一件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收藏品。 因此自古以來就有“一印在手、金石同壽"之說,更從人生吉祥物的角度,指出了它的存在意義。

  對於篆刻藝術來說,如何選擇印材是一門學問。 而選材5經驗,只能得之於經常接觸實物、不斷進行比較的實踐積號。 在著手選擇印材時,一般首先要弄清印石的產地。 優良。 印材必然來自可靠的產地,換言之,如果不是出產於上述的日大產地,也就談不上印石的品級了。

  在確定了印石的產地之後,觀察印石本身的透明度和勻潔度很重要。 通常情況之下,一方印石的透明度越高,其勻潔度相對亦高;石質越是潔淨,它的紋理必然越是細膩,容易受刃進刀。 另外印石無論產自何地,皆以老坑出品為佳。 所謂老坑,是指年代既久、素以出產量大且質精而著稱的石材坑口。 要識別印石出產於新坑還是老坑,根據多數人的經驗,一是憑肉眼辨別,二是靠手掂試重量。

  老坑由於歷代久遠,形成時間長,故而所出石材從表面上看色澤溫潤沉渾,火氣褪盡而顯自然狀態,這種情形猶如一件上了年份的古董,使人一望而知其年資已深。 新坑石材因其形成時間較短,往往給人一種質感單薄的直覺,有的雖然色彩奪目,但細觀之則感燥氣厭人,華而不美。 老坑的石質縝密緊重;新坑則多松粗軟嫩,稍加磕碰,極易壞損。 因此,印材在透明勻潔的前提之下,以份量較重的為好。 有些手感明顯的“輕量級”石料,即使鮮豔潔透、秀色可餐,亦不足貴,甚至根本無法攜刻。 另外,在具體挑選印材時,還應留心石中有無暗釘或裂紋。 所謂暗釘,是指夾生在印石中大小如釘眼的硬粒,其粒雖小,卻堅硬無比,令人無法下刀。 石中有裂紋的情形更多,近年來石礦開採多用炸藥,打磨成形後即漫浸於油蠟,由此形成的暗紋令人難以察覺,故更應注意。 辨認的方法是購得後先拭去油漬,或刮去蠟衣,並在亮光下反复映照和用力擠壓,這樣就能及時區別良秀,以免上當。
支持
巴林石容易入刀。其晶瑩潔亮,多色且水氣靈動。 確是石中佳品,很多壽山都不及。近年市場上已較少見新品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