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古董做舊的詭密方法 作者 : 一石斋主

一般新瓷器看上去有很亮的光澤,瓷器行中管這種光澤叫“賊光”。 瓷器做舊首先要把這“賊光”去掉。 去掉這種“賊光”很容易,用一種強腐蝕性的酸在瓷器上刷一層,酸就把瓷瓶表面的“賊光”去掉了,瓷器看上去就舊了些。 這道工序的行話叫“咬”。 這種強酸不但能去掉“賊光”,而且還能把很多瓷器表面的釉“咬”出很多細小的裂縫,這些裂縫也叫開片。 這種用強酸“咬”出來的開片很像古老瓷器的自然開片。

之後,做假匠人再把“咬”好的瓷器放到鍋裡煮。 就跟燉雞一樣,鍋裡要放進茶葉、鹽、鹼、墨、染料、高錳酸鉀等很多作料。 放多少種作料,每種作料放多少以及煮多長時間要根據瓷器的質地和年代的需要而定。 瓷器被燉過後,瓷器表面的裂縫中就滲進了一些作料的顏色。

有的瓷器被“咬”好後,不放到鍋裡煮,而是埋在土中或用泥土把瓷器里里外外糊一層。 當然,泥土是被加工過的,其中摻有鉛粉、銅鏽粉和鐵鏽粉等作料。 瓷器被埋得時間久了,泥土中的鉛粉、銅鏽粉或鐵鏽粉就滲到瓷瓶表面的小裂縫中了。 這種把瓷器埋起來或糊起來的做法叫“餵”。 有的瓷器要重複多“餵”幾次,才能達到真舊的效果。

經過酸“咬”,水煮,和土“餵”之後,瓷器表面的細小開片中就存入了永久的顏色,瓷器表面白色的部分也變得發黃了。 帶顏色的開片就像歲月老人用一支極細的毛筆,一天一筆,也可能是一年一筆,緩緩的一筆一筆劃上去的, 看上去很悠久。 瓷器表面的淡黃色也像是歲月老人慢慢的用畫筆抹上去的,顯得很古遠。

如果做的是古墓裡挖出來的瓷器,做舊的工序常常到此結束。 如果做的瓷器是從祖宗那一代代傳下來的,那這做舊的工序還沒完。

做祖宗傳下來的瓷器,接下來的步驟是打磨。 匠人用舊麻袋片、舊佈片和各種皮子對瓷器進行仔細的摩擦,然後,再把瓷器的底磨光溜。 經過打摩的瓷器,看起來光澤柔潤,摸起來手感細膩,像是經過多少輩子人的手摸過似的。 光滑的底就像瓷器在很多人家的供桌上或古董架上呆過一樣,底都磨光溜了。

如果是隨身帶的玉佩等物件做舊,最後的一道工序叫“盤”。 “盤”就是用綢子和手來摩擦擺弄這塊玉。 “盤”過的玉除了色澤圓潤手感好之外,玉本身還帶有人的靈氣。 這靈氣的多少就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了。 行家說,那塊玉有多少靈氣,用手一摸就知道了。 靈氣越大,價值就越高。

青銅器做舊,也用酸“咬”。 用酸“咬”是把青銅器光滑的表面“咬”粗糙或者“咬”下幾小塊,有的要“咬”掉很多塊,或把有棱角的地方“咬”平滑,使青銅器看上去像是經歷過很多的雪雨冰霜。

進一步做舊,是往青銅器上加銅鏽和鐵鏽。 辦法是把綠色的銅鏽粉和暗紅色的鐵鏽粉按一定的比例混起來,再用高強度的無色膠水把它們攪和起來,之後,再把這種攪和起來的銅鏽粉和鐵鏽粉的“漿糊”刷到青銅器上,有的地方還要堆起一小片兒。 之後,再把青銅器埋在潮濕的地下。 根據做舊的需要,有時做舊匠人還常把一些石頭與青銅器埋在一起,再經常往上面澆尿水。 這樣埋些日子或月子後,青銅器上人造的銹和自然生的銹就混成一體,有的青銅器上還生出一些化石結晶之類的東西。 這樣做舊的青銅器雖是個剛出世不久的嬰兒,可軀體上卻刻滿了歷史的滄桑。 專家看了,也會被蒙得東倒西歪。
1

評分次數

  • ray2811

好分享,長見識
的確長見識
返回列表